春节由来与九紫离火大运
2024-02-04 13:15:36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每年一度的春节过大年,忙的中国海陆空连轴转,十天之内要搬运40亿人次到目的地,真是惊掉了世界下巴。因此,地球人非常关心中国的春节由来,联合国最后表决还把中国的春节变成全世界的法定节日。连日来,为迎接新的一年九紫离火大运到来,全国各地到处都在举办迎春迎新晚会。对此,笔者特作此文,详解一下春节来源和离火运势对人们的相关影响。

一、中国人过春节历史由来



世界丝路论坛主席卞洪登博士参加少数民族旗袍迎春晚会



春节历史悠久,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,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,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,人们会在年初之际举行祭祀活动,祈求来年五谷丰登、人畜兴旺。这种祭祀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各种庆祝活动,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春节。



春节期间,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。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、感恩祈福、阖家团聚、除旧布新、迎禧接福、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,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。春节民俗众多,包括喝腊八粥、祭灶神、扫尘、贴春联、贴年画、除夕守岁、吃饺子、压岁钱、拜年、逛庙会等。

二、秦代至汉中期前将黄历春节演变“寒衣节”



国际游轮俱乐部荣誉主席卞洪登博士参加深圳游轮母港迎春晚会



秦代至汉中期前,岁首在夏历十月,十月初一为新年。汉武帝太初元年(前104)将岁首之月确定在建寅之月(夏历正月),此后历代相沿。这样与四时中的立春节气接近,一年之始与四季之始的时间基本合拍,岁首新年与新春同时庆贺。秦朝的十月新年在汉朝称为“秦岁首”,其庆贺礼仪活动也保存下来。《荆楚岁时记》中仍有南朝时“秦岁首”吃黍米肉羹的记载,再到后世,演变为“寒衣节”。

三、汉朝中期以后将正日比作“年关”



世界大学城、东方不夜城创始人卞洪登博士参加首届书法迎春晚会



汉朝中期以后,岁首在正月初一,称为正月旦、正旦、正日。正月岁首是王家定历之后确定下来的,所以《史记·天官书》中说:正月旦,王者岁首。正月旦是汉代皇家的重要庆祝日,朝廷要举行大规模的朝会,“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”。皇帝正月清早上朝,接受文武百官的庆贺,同时百官也得到新年宴饮的赐赠,这时礼乐齐鸣、百戏腾跃、鱼龙曼延,一片欢乐景象。除非遭遇特大灾患,正旦朝会年年举行。有时新年朝会也会因为帝王的爱好有小小的不同。如在儒家经学盛行的东汉,讲经论学成为社会时尚,在正旦朝会之后,有时会插入一个有趣的节目,那就是辩论经术。汉光武帝刘秀在朝贺之后,让群臣能说经者互相辩难,如果该人学理不通,就要将其座席让给通达之士,侍中戴凭以其深厚的经学功力夺得五十余席于坐下。当时京师盛传:“解经不穷戴侍中。”(《后汉书·戴凭传》)这样的朝会对于混迹官场不学无术的官员来说,可就成了难过的“年关”。当然,这样的朝会在历史上并不多见,正旦朝会更多的是显示歌舞升平以及君恩臣义的融洽景象 。

四、元朝继承汉家岁首仪制

元朝学习了汉家仪制,岁首朝会亦隆重盛大。正月一日,百官待漏于崇天门下,也是夜晚五更入朝。皇帝、皇后先后入座大明殿,待司晨官报时,百官分左右从日精门、月华门进殿,分站两班,向皇帝、皇后鞠躬、跪拜,山呼万岁、万万岁。丞相上表祝赞:溥天率土,祈天地之洪福,同上皇帝、皇后亿万岁寿。

中国东方文化红委会秘书长卞洪登博士参加红色文化春晚



然后给皇上三进酒,教坊奏乐。接着宣读中央与地方官的贺表与礼物清单,僧人道长、耆老、外国蕃客依次进贺。礼毕,大会诸王、宗亲、驸马、大臣在殿上赐宴。元朝帝王继承了中华汉文化岁首朝会大礼之仪,在盛大的新年庆典中显示太平气象 。

五、清朝注重元旦朝会仪式



世界丝路文化论坛主席卞洪登博士担任第四届丝路春晚总导演



清朝元旦朝会成为朝廷例行仪式,“凡元正朝会,岁有常经”。雍正四年(1726),定元旦宴仪。元旦早晨,王、公、百官分别在太和门外与午门外朝服等候,殿内布置完毕后,鸿胪寺官引百官入位,理藩院引外藩王公入殿。皇帝御太和殿,奏中和韶乐,王大臣就殿内,文三品、武二品以上官就丹陛上,其他官员在青幔下,俱一叩,坐,赐茶。授茶礼仪中群臣就座次叩首两次。接着行进酒礼,大臣给皇上跪进酒,一叩,群臣皆叩。皇帝赐晋爵大臣酒,大臣两次叩谢皇恩,归座,群臣皆坐。皇帝进食,分给各筵食品、酒各一卮。然后是歌舞表演,先是蒙古乐歌进;其次,满舞大臣进,以满舞祝贺皇上新年添寿。“对舞更进,乐歌和之。”接着瓦尔喀氏舞起,蒙古乐歌伴奏。每队乐舞结束,都给皇上叩拜。杂戏演出完毕,群臣三叩,大乐奏起,鸣鞭庆祝,以韶乐结束,皇帝车驾还宫。元旦朝贺仪式结束。遇到皇帝大寿正庆或十年国庆,要“特行宴礼”,宴饮后的歌舞表演更丰富,如面具舞、马舞、朝鲜俳乐,回部、金川番童陈演百戏。根据《清史稿·礼七》介绍:直到晚清,元旦朝贺仪式依然进行。“接神之后,自王公以及百官,均应入朝朝贺。”朝贺以后走访亲友。

六、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推行公历袁世凯将阴历元旦定为春节

1911年,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之后,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,具体表现在节日方面是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出现分离。春节在公共社会中的地位时常发生变化,当然民间社会仍一如既往地享受着自己的传统节日。



1912年1月1日,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,正式通电各省,中华民国改用阳历,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。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后,继续推行新历。这样在中国就出现了两种历法体系,一种是官方推行的西洋阳历体系,作为公共行政、执法、国际交往的时间标准;一种是传统社会的阴阳合历体系,人们习惯沿用,服务于农时与日常社会生活。在民国初年,政府虽然强力推行新的历法,但也考虑到民众生活的需要,采取了调和折中的方式 。

1914年1月,北京政府内务部在致袁世凯的呈文中提出:拟请定阴历(农历)元旦为春节,端午为夏节,中秋为秋节,冬至为冬节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,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。袁世凯批准了该呈文。由此,传统农历新年岁首在官方意义上正式被易名为“春节”,传统的元旦、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1月1日的头上。而一般百姓并不理会公历元旦,仍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新年。这样,由于政治变革的原因,在近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两个新年,一是“民国新年”公历元旦,一是“国民新年”农历春节。

七、春节被78届联大定为联合国法定假日

世界丝路文化论坛主席卞洪登博士担任中国汉服春晚总监制

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,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,非洲埃及到南美洲巴西,从纽约帝国大厦到悉尼歌剧院,中国农历新年在世界各地掀起了“中国风”。春节是体现和谐亲情与和睦人际关系的重要平台。其内容丰富多彩,具有重要的历史、艺术和文化价值。过好春节是提升亲情关系、增强社会凝聚力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,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。2006年,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当地时间2023年12月22日,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春节(农历新年)确定为联合国法定假日。

八、2024年进入九紫离火大运

三元九运是中国划分大时间的方法,自古便记载于黄历上,并结合干支历使用,由于其以宇宙星辰的规律为研究对象,因此多用于预卜国运、测算全球态势等大事件中。三元九运不仅适用于中国,放之全球,均可发现其谙合的轨迹。以一百八十年作为一个正元,每运为二十年,即上元是一运、二运、三运,中元是四运、五运、六运,下元是七运、八运、九运。从而构成了完整的三元和九运体系。



2024年至2043年称为“九子运”,与五行八卦中的离卦相吻合,离卦象征火,两者相互融合,便形成了离火九运。作为九运中的最后一运,离火九运一直被视为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,因此被赋予了转运的寓意。如果你遵循离火九运的规律,寻找到合适的时机,便能逆天改命,获得成功。取得了辉煌成就的,也要注意变化。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,最好的办法便是顺应自然,顺势而为。

九、历史上离火九运有何借鉴



翻开历史书,发现历史上有据可考的“九紫离火运”共有十六个,从周朝至清末:

第一次:公元前856-公元前837

周召共和时期。公元前842年,周厉王残暴不仁,周人将他赶出镐京,让周公和召公共同当国,史称“周召共和”。公元前828年,周厉王死于彘,太子静即位,是为周宣王,共和结束。



第二次:公元前676-公元前657

春秋五霸的开始。自东周开始,周朝由强转弱,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,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。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。公元前679年,春秋首位霸主齐桓公姜小白于在鄄(今山东鄄城北)会盟诸侯,开始其霸业。

第三次:公元前496-公元前477

春秋末期,吴越争霸。思想文化方面:公元前496年,孔子失望之下离开鲁国,开始周游列国,宣传儒家的政治主张。479年,孔子去世,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儒家思想,影响中国几千年。孔子社会活动的巅峰期,正好贯穿了该运的前后。



第四次:公元前316-公元前297

307年,秦武王气绝而亡,无子,诸弟争立。赵武灵王拥立芈八子长子公子稷为王,是为秦昭王 。昭王幼,母宣太后芈八子听政。

第五次:公元前136-公元前117

汉武大帝即位。初年,太皇太后窦猗房 、皇太后王娡为代表的外戚势力在朝中有很大影响力,刘彻也必须“奏事东宫”。后续,太后去世,武帝掌权。北伐匈奴,统一币值,独尊儒术,搞推恩令制度,派张骞多次出使西域。国家达到鼎盛。

公元44-64年,这个九运东汉光武中兴时期,政治清明,经济发展。平定匈奴和西羌,同时地震、旱灾、蝗灾时有发生,初行大赦礼、养老礼、大兴儒术,文艺复兴。



224至243年:三国时期,战争不断。

404至423年:东晋和十六国时期,战争连年不断,北燕灭后燕,南燕、西秦、后秦相继被灭,北凉灭西凉,刘裕开启南朝时期;阳古县发生了一次大地震,岩浆四溅。

584至603年:隋文帝时期,隋文帝统一了中原,并平定了契丹、高句丽,使突厥称臣。经济发展,人口大增,佛教兴起。

764至783年:安史之乱后期,郭子仪平叛,吐蕃未定。

944至963年:赵匡胤立国,南唐大旱;结束五代十国乱象。

1124至1143年:北宋灭,南宋立。岳飞获罪而死。



1304至1323年:元朝内部政治斗争激烈,恢复科举,颁布新律法《大元通制》,《至元新格》停止使用,全面升任汉人官僚录用儒士。大同路(今山西省大同市)地震,震中烈度为八。

1484至1503年:明朝弘治时期,击败鞑靼,收复哈密,居庸关地震,桂林地陷,凤阳皇陵大火;陕西、山西旱,大饥,人相食。诏修《大明会典》。



1664至1683年:康熙削藩,收复台湾;山东8.5级地震,陨石从天而降,广西、京师地震,康熙开博学鸿词科,广收天下儒士。

1844至1863年:慈禧垂帘听政太平天国运动爆发,其内被镇压,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,洋务运动开始兴起。



回顾这十六次的九紫离火运:有治世也有乱世,包含新秩序的建立和旧秩序的打破,其中战火与文化成为一个高频的词,也不乏女性的身影出现。在这历史中,你看到了什么?又有哪些为后人发展有所借鉴?这也许是笔者在春节来临之际,想为广大读者献份薄礼的拜年初衷吧! 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